立夏的民俗文化与养生

熊春锦
养生资讯 熊春锦 2018-05-15 11:49:48

一、立夏简述

(一)立夏的时与度

立夏度数信:以四月节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火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阳历时间: 201855日,21:25:18 ;每年55日至6日期间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45

天地能量主运:火炁礼德能量峰值期

能量卦象对应:夬卦完全形成期

天时能量对应:四月初

地支能量对应:辰时(7-9时)

人体脊椎对应:第8胸椎(T8

节气序列: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实为第10

前后节气:古清明,立夏,小满

(二)夏季养生概述

进入夏季以后,在天地阴阳能量的升与降方面,天德运用五运模型中第一运的仁德木能量的过程完全结束,天道能量的输布开始进入到五运中的第二运,也就是礼德火炁的峰值期,以及信德土炁阶段。

 在日度周期律之中,既要重视每一天上午7点至9点(辰时未)的修身实践,同时也要重视9点至11点(巳时)、11点至13点(午时)以及13点至15点(未时头)的修身实践,将礼德火运完整地把握住。

我们在夏季具体应该怎样做,来落实“正善治”的养生呢?《摄生消息论》中对此有详细的讲解:

“夏三月属火,主于长养。心气火旺,味属苦。火能克金,金属肺,肺当辛,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气当呵以疏之,嘘以顺之。三伏内,腹中常冷,特忌下利,恐泄阴气,故不宜针灸,惟宜发汗。夏至后,夜半一阴生,宜服热物,兼服补肾汤药。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莫食瓜茄生菜,原腹中方受阴气,食此凝滞之物,多为症块。若患冷气痰火之人,切宜忌之,老人尤当慎护。平居檐下、过廊、巷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每日宜进温补平顺丸散。饮食温暖,不令大饱,常常进之。宜桂汤、豆蔻熟水,其于肥腻当戒。不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一时虽快,风入腠理,其患最深。”

这段话是说,夏季三个月,在五行中对应火德能量,主长养。心火气旺,在五味中属苦。火能克金,金在五臓中对应肺,肺在五味中属辛。夏季安排饮食的味道,适宜减少苦味食物而增加辛辣味食品来达到调养肺臓的目的。心气应当用“呵”字呼吸法来疏导,用“嘘”字法使之调伏顺畅。三伏天内,腹中带冷常易受凉,特别忌讳痢疾疾病,因为有泄失阴气的弊端,所以不宜用针灸治疗,只适宜发汗治疗。夏至以后的夜半,阴气开始回升,适宜服温热饮食,兼服补肾汤药。夏季人体火气旺盛而肾气不足,即使天气很热也不宜冷食,吃过水面或凉面、饮冰雪蜜水、凉粉、冷粥等阴寒食品,若食用过多,再加受凉,必然引起上吐下泄的疾病。不要贪吃生冷瓜果茄菜,因为夏至后腹中阴气渐生积聚,若再食用这些阴寒凝滞的食物,就容易引起痰饮集聚的病症。如果患有冷气痰火的人,宜忌食避开这些食物,老年人尤其应当谨慎护养。不要图一时痛快,在屋檐下、走廊、穿堂、破窗边等有过堂风、过廊风的地方乘凉,这些地方虽然凉快,但被虚邪贼风所伤最为厉害。只适宜在空阔干净的厅堂、水边凉亭、树荫之下、清洁空旷的地方,自然清静凉爽,更适合调整呼吸气息,净化心灵,犹如冰雪常在心中一样,天气炎热的感觉在心中会稍加缓解。不能因为天气炎热而心中烦躁,这样会使人感觉更热。每天适宜服温补平顺的丸药散剂。饮食宜温热,不要吃得太饱,可少食多餐。适宜喝桂汤、豆蔻熟水。但是肉类、高脂肪的东西、肥甘厚味的食物在夏季都要禁戒。不要在星光月光下裸露而卧及大小便,或睡着后继续扇风纳凉,这样虽然一时爽快,但风邪容易乘此侵袭人体肌肤腠理,病患会十分深重。(参考《遵生八笺》,人民卫生出版2016年版。)

现在很多人,夏天时候喜欢对着风扇吹半晚或整晚,其实这样很容易让风透腠理然后进入骨髓,藏于大肠以及双腋的“黑风洞”之内而伤风,时机一到会全部爆发成为严重的疾病。

睡眠之中,哪怕是一丁点小孔透过来的风,其杀伤力都非常强大,都可能伤及自己的脑户,为晚年种下颅脑部疾病隐患。

在夏天很关键的一个养生方法就是经常梳动自己的头发,每天梳一两百下,梳头时不要让梳子碰到头皮,用头发根来透出气,使体内的风得以散发。而且梳头时要在无风的地方进行,使体内的风寒暑湿能够随之而泻,达到祛风明目的效果。

《养生论》中的内容,提醒人们,夏季繁茂秀美,天地阴阳二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变得丰盛充实。人应晚睡早起,白天不要有倦怠情绪。保持心情平静,不要发怒,使花朵结成果实,使人体气机得到宣泄而舒畅。这是顺应夏季的时令,符合养生长寿的规律。夏天天气热,适宜吃豆类来清火,不能总吃热性的食物。不要吃得太饱,不要在潮湿的地方睡觉和穿湿衣服。

总之,获得健康的最好方法就是顺应自然的消长,使体内不受邪气的影响。

立夏,在年度周期律中是四立之一。它的日、时以及黄道位置的数值,既完整地体现了天地自然规律的周期律,也为人们提供了“度数信”中“度”的值与数,天地阴阳能量的五运法则与规律,无为而治地恪守着空间之度与时间之数,守信而至,从不爽约违时背度。我们人类在体内的修身与在社会中的治事,最需要同步配合天地的就是遵天地阴阳升降之理,顺四时之度五运之化,恪守信德与信仪而不移。

天地对于万物的“道生之,而德畜之”都是“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是用信德、信仪维系着宇宙道德能量网络的恒定。时间扭曲之数、空间扭曲之度的“玄之有玄”波韵能量变化规律是天道“德一”能量运动的客观存在,而人类是否相信宇宙自然是恪守着这种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在进行守信不移的运转。是否能用自己的信德与信仪去与天地的能量场相应,就决定着自身是否能够把握住天地运转对地球万物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从而实现“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



(三)立夏天气气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建始, 即最初开始建立。对于“假”字,我们需要超越意识当中的常态认知去认识,分析出它实际所提示的,是“夏”字包含着一种借假修真的本义,告诉人们要通过物相的物候去把握背后五运当中的礼德火炁()能量。正是因为有礼德火炁() 能量的运化和礼仪的规范,万物才能够竞相生长。


(一)立夏三候

中国古代立夏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如《逸周书·时讯解》:“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一候蝼蝈鸣:乾卦,初九。《周易·乾卦》爻辞:“潜龙勿用。”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初爻动,乾变为巽,巽为蝼蝈。巽伏震为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蝼蝈,小虫,生穴土中,好夜出,今人谓之土狗是也;一名蝼蛄,一名石鼠,一名螜  (音斛),各地方言之不同也。《淮南子》曰:蝼蝈鸣,邱螾出,阴气始而二物应之。《夏小正》:三月螜则鸣是也。且有五能,不能成一技:飞不能过屋;缘不能穷木;泅不能渡谷;穴不能覆身;走不能先人。故《说文》称鼫为五技之鼠。《古今注》又以蝼名鼫,鼠可知。《埤雅》《本草》俱以为臭虫,陆德明、郑康成以为蛙,皆非也。”

二候蚯蚓出:乾卦,九二。《周易·乾卦》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象曰:“见龙在田,德普施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二爻动,变卦同人。互巽为蚯蚓。下离为见,故曰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蚯蚓即地龙也(一名曲蟺 ),《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

立夏时,对应的星宿有角木蛟和轸水蚓,此时地下的蚯蚓开始工作,勤翻泥松土,是极为应时景的天地物合一动象。

三候王瓜生:乾卦,九三。《周易·乾卦》爻辞:“君子夕惕若,终日乾乾,厉,无咎。”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乾为王,为木果,故曰王瓜。三爻动,卦变为履,互离为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图经》云:王瓜处处有之,生平野、田宅及墙垣,叶似栝楼、乌药,圆无丫缺,有毛如刺,蔓生,五月开黄化、花下结子如弹丸,生青熟赤,根似葛,细而多糁,又名土瓜,一名落鸦瓜,今药中所用也。《礼记》郑元注曰:即萆挈。《本草》作菝葜,陶隐居以辨其谬,谓菝葜自有本条,殊不知王瓜亦自有本条,先儒当时如不检书而谩言者,可笑。”

见到王瓜这种瓜果出现,就知道已经处在立夏节气之中了。

三、立夏的民俗

(一)立夏的民俗文化

迎夏

《吕氏春秋·孟夏纪》记载:“天子居明堂左个,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赤衣,服赤玉……。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天子乃斋。立夏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还,乃行赏,封侯、庆赐,无不欣说。”

这段文字讲述了古代的帝王顺天应人、治人事天而治理天下,为了迎接立夏所做的事情:……此月有立夏节气。在立夏前三天,太史会向天子禀告:“某日立夏,大德在于火。”也就是火德要正式旺盛起来了。天子于是进行斋戒,准备迎夏。

立夏这天,帝王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去迎接夏的降临。礼毕归来,则赏赐功臣,分封爵位和土地,群臣无不欣悦。

《礼记·月令》中也有对于迎夏的相同记载。这种迎夏的仪式很庄严隆重,连服饰配饰器具的颜色都要顺应夏天之火象。其实这些配饰和形式的选择并不只是徒有其表,而是形名学当中重要的一环。

《帝京景物略》中还记载说:“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在立夏这一天,将去年冬天储藏在地窖里的冰块取出来,由皇帝赏赐给文武百官,等于说是赐予了群臣一个水火相济的机会。火来了,冰水迎,形成一种动态的水火平衡。

(二)立夏人文养生的民俗

立夏的习俗很多,各有特色。比如安徽等地有立夏日毋坐门槛的习俗,道光十年的《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槛,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宁国县志》记载:“俗传立夏坐门槛,则一年精神不振。”《清嘉录·卷四》曰:“是日虽寒必着纱衣一袭,并戒坐门槛,俱令人夏中壮健。”立夏日这一天,人们将刚挖出来的新鲜竹笋与苋菜一起熬汤,做成新鲜美味的羹喝,这是在顺应时令以食进补、以应夏气。同时,彼此相互警示当日不要坐在门槛上,整个白天也不能睡觉,否则容易导致神昏而不利于一年的健康,人在整个夏天里都会感到疲倦而多病。民俗相传,如果立夏这一天坐门槛,整个夏天就会脚骨酸痛。如果不小心坐了一条,就需要连着再坐六条,合成七数,这样才可以解魇。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立夏,取平日曝晾之米粉春芽,并用煬面煎作各式果叠,往来馈遗。”在浙江东部的农村,立夏日当天有吃“七家粥”的习俗。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汇集起来,加上各种颜色的豆类及红糖,烹煮成一大锅营养丰富的粥,然后大家一起分食。吃了七家粥,就会邻里和睦,大家团结一心进行夏耕夏种。类似的,七家茶,就是邻里乡亲带上自家烘焙的新茶,混合后进行烹煮。或者泡成一大壶茶,大家欢聚一堂共饮。“七家粥”与“七家茶”都是立夏尝新的形式,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同吃七家粥,共饮七家茶,还具有和睦乡里、维系乡情的重要人文内涵。

众多的饮食习俗都有各自的美好寓意。比如,吃竹笋拄腿,寓意人的双腿也会像春笋那样充满生机、健壮有力,能行远路;吃豌豆拄眼,因为带壳的豌豆形如眼睛,为了消除眼疾,需要吃些煮豌豆,寓意眼睛在一年中都像新鲜豌豆那样,心明眼亮。

立夏的饮食习俗,都是人们利用食物中的形、名、色等外求法,诞生出的夏天祈福安康吉祥的种种饮食方式。人们赋予饮食中这些寓意,其目的都是于立夏日祈求身、心、眼、腿等重要部位健康无恙,防止生病,免除时气相侵,以顺利度过炎夏。虽然具有一定的人文价值和营养价值,但远不如在立夏这天顺时法天法地地进行修身实践,吸收天德地炁(气)进行养生更为有效

四、立夏的养生

天人合一,人天相应。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与人体五臓功能的活动情况,相互关联,相互感通。立夏是春之六气与夏之六气的结合点,也是清明风的起始点。心通于夏炁(气),这个时节,自然界的火德能量逐渐上升,热力越来越强,心阳丙火在夏季容易旺盛,功能最强。要注意克制自己可能生成的丁火能量之炁(气),特别不能让邪火上升,以保持生命内部的平衡。情志宜开怀宽舒,注重礼德礼仪,待人接物平心静气,调适心情意识,制约体内五阴五毒等浊气和邪气的产生。丙火能量不足易生病,丁火能量过盛则易长疔。修养心阳而丙火光明内照,清阴火而肉肤疔类不生。

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夏之交,清明前后,人的精神系统容易出问题,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在此期间容易多发或加重。据统计,在北半球的许多地区,每年四五月份的自杀率最高。自杀的原因,多与精神抑郁和情志失常有关,所以这期间养心阳而内修礼德,外持礼仪,修心炼己,心静意平至关重要。

心为火臓,烛照万物,脾胃的腐熟运化,一身阳炁(气)的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代谢调节等,其功能正常与否,都与心阳的重要作用分不开。

(一)养心

立夏后,要顺应天气的变化、能量的转换而进行养生,重在养心。

要想养好自己的心,就要运用好传统文化中古往今来总结出的立夏节气养心之法,提升心场内的正阳之火,使丙火光明而正大。也就是要让心里面的阳性能量真正强大起来,能够充分抑制住丁阴火的产生,使心里的邪火尽量地降到最低点,最好是不生邪火。

(二)身识养生

立夏后气温逐步升高,夏炁(气)与心炁(气)相通,最容易出汗。汗为心液能量的外透,含有先天能量,就不可以过度耗散丢失,还要注意适量饮水,及时补充体液,并且防止过度地大量排汗,带走身内精华。立夏时节,各种运动不宜过于剧烈,最适于采用节奏和强度舒缓平和型的运动,如太极类运动等。

(三)口识养生

立夏时节,五运六炁(气)的能量正逢完成夬卦进入乾卦。自然界的变化是阳炁(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臓腑来说,则是肝木炁(气)渐弱、心火炁(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要增酸减苦,补肾水以助肝木,调养脾胃土炁(气)。养生注意少吃肥脂厚味之物,辛辣味的食物虽可适当增加,但要注意适量,以免上火。多食清淡素净食物,如时令鲜菜蔬。心与小肠相表里,在饮食上调理好,也是对小肠负担的减负,使它得到较好的休息,而有利于心和小肠生理功能的旺盛。

1.立夏宜食

在立夏节气里,饮食的总体原则是要增酸减苦,不过,含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天然具有清热的作用,立夏后火气渐重,仍可以适量吃些,发挥一定的解热祛暑、消除疲劳作用。例如苦菜是一味药食同源的当季蔬菜,具有清凉解毒、消毒排脓、去瘀止痛、防治胃肠炎等功能,可拌可炒可做汤,味道苦中带香,是解暑开胃的佳肴,对肠炎、痢疾等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蒲公英全草也是一味野菜,可以食用和药用。出汗较多时,也不妨适量喝点带苦味的天然饮料,如绿茶、苦丁茶等。

立夏时节的饮食养生,在传统典籍中也多有记载,我们应当尊重古圣前贤的智慧,灵活吸收应用他们的宝贵经验。

如《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夏卷》中记载,南朝陶弘景曾经指出:“冰水止可浸物,使驱日晒暑气。不可作水服,入腹内,冷热相搏,成疾。若多着饴糖拌食,以解酷暑亦可。”古人还提示说:“五六月深山涧中停水,多有鱼鳖精涎在内,饮之成瘕(肿块)。”

2.养生粥品

小米红糖大枣粥:

原料:小米100克,大枣10粒,红糖适量。

做法:小米清洗,红枣清洗去核切小片。备好的材料与清水一起下锅煮,这样煮出来的小米会特别地粘。煮好后的粥加入红糖搅拌即可食用。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暖胃。

桂圆粥:

原料:桂圆肉20克,粳米100克,白糖少许。

做法:将桂圆同粳米共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熬煮成粥,调入白糖即成。

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尤其适用于劳伤心脾,思虑过度,身体瘦弱,健忘失虑,月经不调等症。

注意:喝桂圆粥忌饮酒、浓茶、咖啡等物。

薏米粥:

原料:薏仁30克,粳米50克。

做法:将薏仁和粳米洗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同煮至米烂粥成,温热服食。

功效:驱除湿气。

益气养心粥:

原料:党参(片)20克,山药(片)30克,莲子(带芯)30克,粳米200克。

做法:将党参、山药、莲子、粳米洗净同放入锅内,加适量水同煮至米烂粥成,温热服食。

功效:健脾益气,养阴清心。

3.养生饮品

双耳红枣羹:

原料:黑木耳(干),银耳(干),枣(干),冰糖。

做法:黑木耳、银耳提前泡发,洗净,撕成小朵。红枣去核洗净(可直接买无核红枣)。锅中加水放入黑木耳、银耳、红枣慢火煨炖至汤水粘稠、木耳软糯。

功效:养血驻颜,防治骨质疏松。

芪精大枣汤:

原料:黄芪10克,黄精10克,大枣5个。

做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效:益气养心。

山楂麦芽饮:

原料:山楂15克,生麦芽20克,太子参10克,竹叶芯(淡竹叶)10克。

做法:将山楂、生麦芽、太子参、淡竹叶洗净,用水煮沸,浸泡15分钟即成,代茶饮,随意饮用。

功效:益气清心,健脾消滞。

4.养生菜品

鱼腥草拌莴笋:

原料:鱼腥草50克,莴笋200克,食盐、酱油、香油各适量。

做法:鱼腥草摘去杂质老根,洗净切段,用沸水焯后捞出,加食盐搅拌腌渍待用。莴笋削皮去叶,冲洗干净,切成1寸长粗丝,用盐腌渍沥水待用。将莴笋丝、鱼腥草放在盘内,加入酱油、糖、醋搅拌均匀,淋上香油即成。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祛痰。对肺热咳嗽,痰多粘稠,小便黄少、热痛等症均有较好的疗效。

山药枣豆糕:

原料:山药50克,扁豆20克,陈皮丝5克,大枣肉50克,粘米粉1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山药、扁豆洗净放入锅内煮熟,大枣肉切丝,将粘米粉加适量水和成浆,放入山药、扁豆、大枣肉拌匀,加入适量白糖,倒在盘中,放入锅内隔水蒸熟即成。

功效:健脾益气。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