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养生与民俗文化

熊春锦
养生资讯 熊春锦 2019-07-23 16:49:25

大暑的养生与民俗文化

106.jpg

一、大暑简述

(一)大暑的时与度

6402.jpg

大暑度数信:以六月中为周期律中的空间之度和时间之数,以土德能量之气依时而至为信

阳历时间:  2019年大暑时间是2019年7月23日,10:50:16,   星期二  每年723日至24日期间。

黄道位置:太阳到达黄经120

天地能量主运:土炁信德能量输布尾期

人体脊椎对应:第3胸椎体(T3

节气序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实为第15

前后节气:小暑,大暑,立秋

(二)大暑天气气候  

这是大家都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经常还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不容忽视。

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达到了峰值。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就是达到了炎热最高峰。在《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记载,从30年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统计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而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刚好都出现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时期。

大暑时节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民谚:“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随着风云地翻转迅速扑向头顶,那也就是说要赶快躲闪,避免暴雨淋头。因为等到闪电动的时候,要想躲避都来不及。这一点与我们身内情志发火、生怒以及肝与肺异常气动的现象和结果,具有可类比地分析性。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大暑期间也是台风高发期。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破坏力不言而喻,是夏天气候的主角。我们体内也是同样,在这个季节最容易发怒。在社会上,如果人们产生了口舌的争吵或是肢体的碰触,可能命案的发生率及伤害的发生率,也都会大大升高,应当引起注意。

大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但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又对作物成长却十分不利。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少雨是伏旱形成的催生条件,三伏的伏旱区持续大范围高温干旱的危害,有时大于局地洪涝。

《岁序总考全集·一年二十四气详解》:“大暑六月中。大,极也,盛也;暑,热也。季夏温热之气极盛,月半转大,故谓之大暑,乃六月之中气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大暑时节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也会频繁发生,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这种自然现象与我们体内的变化也是息息相关的。例如:我们体内如果火气重,热气大了,同样也存在着情绪上、七情六欲上的干旱、水涝、台风等等内在的灾害频繁发生。

大暑气候中的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等现象,与我们身内情志妄动,发火生怒以及肝与肺异常气动的现象和结果,具有类比性。人如果火气重,热气大了,同样会导致七情六欲上的干旱、水涝、台风等等内在的灾害频繁发生。人们如果发生了口舌的争吵或是肢体的碰触,伤害性行为的发生率也都会升高。

人类处于天地之间,火病之患特别多,这是因为人具有后天的心识和意识的错误情志与行为存在,不能清静,从而招致风寒暑湿都能化火,五志过动,无不生火,这就是天气与人性交合化火的根本来源。所以,我们研究养生和修身,就应当充分把握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充分地调适自己。

(三)大暑的三候

中国古代将大暑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6403.webp.jpg

一候腐草为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腐草为萤。曰丹良,曰丹鸟,曰夜光,曰宵烛,皆萤之别名。离明之极,则幽阴至微之物亦化而为明也。《毛诗》曰:熠耀宵行。”

古人认为萤火虫乃腐草所变化,这是意识哲学文化时期发生的极其普遍的“以意解文”现象,将慧识悊学的“文”愚昧化曲解,却将愚昧的帽子强加给古代慧识悊学的圣哲。“为”,并不能完全用“变”替代其本义。“为”,具有前提性,例如无为和有为,就需要严格将其区分开来。《诗经·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为。”“为萤”,这里的“为”,并不是狭义的变,而是囊括着化生的基础、条件、环境。错解“为”之义,贬低古圣,在慧识悊学隐退以后,这种现象可谓俯拾皆是。就像人们无法正确解释“无为”一样,当被提示其身体内心臟、肝臟、肾臟以及脾臟的工作就是无为的时候,人们才会若有所悟,从而开始重新认识“为”的文义。离本逐末地解析字而不去研究文,并不是真正中国特色的文化,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背叛。

萤火虫又名“宵烛”、“耀夜”,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诗意之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神秘地在静夜里穿梭时,也说明凉爽的秋天已经不远了。

古人有囊萤映雪的典故,而在《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萤火》中,有一段介绍萤火虫的,它还是一味药:“味辛,微温,无毒。主明目,小儿火疮,伤热气,蛊毒,鬼疰,通神精。一名夜光,一名放光,一名熠(以入切)(以灼切),一名即(音照)。生阶地池泽。七月七日取,阴干。陶隐居云:此是腐草及烂竹根所化,初犹未如虫,腹下已有光,数日便变而能飞。方:术家捕取纳酒中,令死乃干之,俗药用之亦稀。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尔雅·释虫》云,萤火,即炤。《注》曰,夜飞,腹下有火,按此虫是朽草所化也。化应作孵化解。《吕氏春秋》云:腐草化为萤是也。药性论云:萤火,亦可单用,治青盲。衍义曰:萤,常在大暑前后飞出,是得大火之气而化,故如此明照也,今人用者少。《月令》虽曰腐草所化,然非阴湿处终无。”

二候土润溽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土润溽(辱)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暑,俗称龌龊,热是也。”

“土润溽暑”,溽是湿,湿气浓重,蒸郁闷热而令人难耐。

三候大雨时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因湿气积聚而招致大雨滂沱,最热时经常会有大雨进行调适,使暑湿得以暂时地减弱,天气开始逐渐向立秋过渡。

《逸周书•时训解》:“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腐草不化为萤,谷实鲜落。土润不溽暑,物不应罚。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

译文:大暑这一天,腐草中孵化生出荧火虫。过五天,土地潮湿,空气闷热,又过五天,大雨按季节下起来。腐草不化生萤火虫,庄稼颗粒还没成熟就会脱落。土地湿润却不潮热,就会刑罚不当。大雨不循时下,国家则没有恩惠给予百姓。

我们应当从这三个五天所形成的大暑天候当中,去体悟自己体内的三候,并且掌控其中雨的降布和热的应用,以及火候的调节,以更好地与自然界同频共率。

二、大暑治事

(一)夏时防蚊

1.烟熏驱蚊

大暑期间,由于天气炎热,人们喜欢纳凉,但是纳凉最怕的就是蚊子。

“三伏凉夜好,清风吹满怀;时方爱露生,鸣镝一声来。”

叶城的这首《谯蚊诗》描述了夏日蚊虫袭咬的烦恼。静谧的夏夜好不容易盼来一丝凉风,可还没等享受到那缕舒爽的凉意,却发现烦人的蚊子已如同响箭一般冲来叮咬。

“炉中苍术杂烟荆,拉杂烘之烟飞腾;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蒲松龄在《驱蚊歌》中讲述了“烟熏驱蚊”的方法。蝙蝠确实可以帮助人们消灭不少的蚊子,但是也不可能消灭干净。人们发现用蒿草、艾草等燃烧产生的独特气味来熏蚊子效果不错,不仅可以驱蚊,而且产生的烟雾也不多,于是,备受古人喜爱的“燃火绳”便产生了。扎上一个长长的蒿草、艾草加稻草的燃火绳,点燃后再把明火灭掉,冒着烟来驱蚊,求得半宿的凉快与安宁。

6404.webp.jpg

2.麻油涂肤

用一滴真麻油抹在暴露的皮肤上,即可令蚊虫退避,等麻油香气挥发完以后才会失效。此法用于婴幼儿最相宜,因为婴幼儿的皮肤比较嫩。现在的很多药物都掺杂了化学品,对于容易吸收的娇嫩皮肤而言,有毒成分引发中毒的可能性比较大。无论是用熏蚊片,还是使用蚊香等办法,其中的含毒量都是比较高的,都不及最自然的驱蚊方法,所以不如用真麻油涂抹皮肤这种比较自然的驱蚊方法,要安全得多。

(二)冬病夏治(编者注:“冬病夏治”内容,仅供专业医师参考。建议读者如有此类症状,到正规医疗机构治疗。)

对于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例如肺金寒湿、气虚阳弱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类疾病,脾胃土虚寒沉积的慢性腹泻、寒痛等疾病,肾阳不足、寒湿客于筋骨关节类的风湿痹症等阳虚慢性疾病,三伏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如果患有上述慢性病,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顺应天时,把握自然的火候,同步细心调养身内的阴阳平衡,借势而调,重点防治。

1.慢性支气管炎

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可内服外用并举,具体方法:内服温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左(右)归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连服一个月。

外敷药,可选用白芥子20克、元胡15克、细辛12克、甘遂10克(编者注:此药有毒性,仅供专业医师参考),同研细末,用姜汁调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摊在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贴在后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贴在双侧的肺俞、百劳、膏肓穴上,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如果起泡就让它起,把里面的寒水带着毒邪排出来,然后消毒,把水一放,只要不感染就无妨。局部微痒的时候,可以多贴些时间。有的人皮厚,只有温热舒适的感觉,有的人则有烧灼的感觉,那就容易透发出来。

 须注意的是,每个伏天(夏季三个伏天)贴一次,每年三次,(编者注: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连续贴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这种内、外结合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缓解症状。同时,这一冬病夏治的方法,还可以用于拔寒除湿祛风等类治疗。

2.过敏性鼻炎

穴位:初伏,取双侧百劳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肓俞穴;中伏,取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末伏,取双侧大杼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肾俞穴。

药物:甘遂(编者注:此药有毒性,需要执业医师配方)、麻黄、细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鲜的姜汁调匀,做成直径约为10毫米、厚约为3毫米大小的膏药饼,备用。

用法: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1天贴药(最好是9~11点之间,或者整个上午),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尽量选准穴位再贴。每次贴药,保留4小时左右。

3.哮喘

穴位:取大椎穴、双侧肺俞穴。

药物:白芥子、甘遂(编者注:此药有毒性,需要执业医师配方)、细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疗前用姜汁及凡士林调成膏状备用。

用法: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约2.5厘米×3厘米、厚约0.3厘米的鲜生姜片,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厘米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3次;然后,把调好的膏药贴到穴位上,一般贴4~24小时后撕掉即可。

类风湿性关节炎,取阳陵泉等穴位。各种常见的慢性病,既有常规的方法,也有特殊的方法,需要有中医师的指导才行。 

6405.jpg

三伏灸是中医学里最具特色的伏天疗法,其原理就是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发作。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另外,天气热时,人体毛孔大开,药性容易渗透进去,三伏灸借助天时,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防止冬季复发。

很多疾病都能用三伏灸的方法治疗,除了上面提到的哮喘、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以外,还包括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属于阳虚寒凝范围的疾病。阳虚寒凝,主要是指有怕冷、鼻涕或痰液白而清稀、受寒后症状会明显加重等表现。

三伏灸主要是在人体穴位上贴敷药物,因为很多药物都有刺激性,所以贴敷的穴位一般都是选择在背部。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用的药物和穴位也不尽相同,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要“辨证”选穴、选药。

三、大暑养生

  (一)大暑养生要点

大暑空气似火烧,好像也点燃了人体内的火。男女老幼由于体质不同,生活习惯各异,体内的火也有所区别。因此,针对不同对象,去火的方法也不一样。天气转热,男性防肺火和胃火,女性要防心火和肝火。

男性要去肺火、胃火。女性多心火和肝火,心思重、想得多,很多女性常有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舌红等问题,这是心火旺的表现,去心火重在苦寒。肝火多见于更年期女性,表现为爱发脾气、头痛、头晕、口苦等,去肝火重在解毒。老年人易有肾火肺火。青少年多肺火脾胃火。婴幼儿是“纯阳之体”,肺胃之火比较容易邪盛。

1.大暑防中暑 

夏季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气逼人,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容易疰夏、中暑。

夏季预防中暑的方法,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如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飞滑石、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也可在暑热之季服用藿香正气水、仁丹、十滴水等。

2.大暑防受凉

在酷暑难当的夏天,人体毛孔开放,汗出不断,阳气大泄,卫外不固,风寒之邪极易乘虚而入。因此,伏天既要防“阳暑”,也要防“阴暑”。“夏不欲穷凉”,过度贪凉可致“热伤风”,伏天不可贪凉饮冷和贪凉露宿,以及过吹穿堂风。

淋雨后要及时更衣,注意保暖。风扇和空调不可开得过大、过猛,或对人直吹,冷气调温不可过低,室内外温差不可过大,老年人不宜长时间生活在冷气环境中。

3.大暑防伤湿

三伏正值古称长夏季节,此时降雨不断,水分上腾,潮湿充斥,空气湿度之大乃全年之最。湿易伤脾,且易与暑热相兼为患。湿热交蒸,常使人感到头昏身重,胸中烦闷不适,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湿热下注,可致肠炎、痢疾等。此时要格外注意饮食,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腻食物,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仁等健脾利湿之品,并注意饮食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4.大暑防阴火

三伏天,外湿入内,使水湿困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而暑湿对脾非常不利。三伏天容易让人火气上升,表现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在不过度的情况下,“喜”能够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心为万法王,为一身之大主,所以夏季养生重点要调适心情,以免阴火生害。

5.大暑要补水

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愈升愈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天热汗多,大暑养生首先要重视补水,多喝开水,适当补充盐糖水,以维持身体所必需。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还应重视饮食养生。

(二)水火平衡

 对于注重修身明德的人而言,使体内70%的水能够获得阳火的平衡与调节,非常关键。因为这是一种与自然界刚好处于“颠倒颠”关系的现象。地球上同样70%是水,但是在陆地上,人们却常常要期盼着天雨之水能降下甘霖滋润大地。古人认为,我们居住的陆地如果能达到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才叫作是风调雨顺,各种生物都会健康茁壮地成长。但是,现在人类在地球上已经难以获得这样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了,其中人类的乱砍乱伐,七情六欲膨胀造成的物火过盛、地火紊乱,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我们体内,也存在着水多而火少的现状,虽然每个细胞里面都含有较为饱和的水,我们的五湖四海和九曲弯弯的肠道里面也都充满着水,但同样由于我们几千年的意识错误和智识的不明,使得自己的生命之水与地球上的水一样,很不理想。二者的雨水骤降、洪水泛滥,以及久旱无雨等恶劣天象,基本上处在相同的频率上,人类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不自知。体内的阴水泛滥,如同自然界的暴风骤雨,江河决堤,泛滥成灾;而我们体内的风—呼吸之气这个橐箭,和穴位中先天之炁(气)的进入与转换,也没有真正达到和风的状态。自然界已难以见到和风,人体内的和风同样也丧失了,这也就是天不清、地不宁、人不康的重要原因。

 所以,如何才能从礼德礼仪层面规范好人们对天道的敬畏,而不破坏自然界的水火既济;如何能够使自己生命体内的火成为真火和阳火,而不是邪火,从而使水和火达到新的平衡,这是修身明德实践必须要明确掌握的一个关键问题。其实,我们的意识、言行等全部都与自然界的水火平衡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自己体内的水火相济、阴平阳秘密切关联。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正确解读古人的思维,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正确的天人合一。

  在天、地、人三才之中,最灵的是人,但对自然界破坏力最大的也是人。天地无私,所以能天长地久。人因为有了贪心私欲及小我,所以自戕性命,搅乱了自己体内的水火,破坏了自己生命内环境的安宁,使得天不清,地不宁,阴水泛滥,邪火妄行。我们由于对自然界的现象没有像古代圣悊那样,既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又用身体去体悟,所以对老子所说的“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等论断,如同隔靴搔痒,难以真正地体会到圣人们在天地自然规律面前的敬畏与服从,更难以像古代圣悊一样,用信德信仪去恪守这些自然规律。

 所以,我们既需要有系统论,又需要注意具体的法则,将生命置身于自然大环境之中,同时还要服从于自然规律。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去顺应自然规律,掌握住其中的客观性、自然性,并按照自然规律的周期律变化,适当而及时地、恰到好处地去调节我们的意识、行为,与自然界同频共率,从而达到健康、智慧、长生的目的。

(二)大暑身识养生

1.灵剑子导引法

端身正坐,舒手指,直上反拘,三举,前曲,前后同行。至六月半后用之,去腰脊脚膝痹风,散膀胱邪热。

2.陈希夷二十四气导引坐功图势——大暑 

6406.jpg

                                                                                                    大暑坐功图势

运:主太阴四气。

时:配手太阴肺湿土。

天时能量对应:六月

地支时能量对应:未时(13-15时)

臟腑能量对应:脾臟

经络能量循环对应:小肠经

天地五德能量主运:土炁信德输布尾期

人体脊椎对应:第3胸椎体(T3)

夏火旺火,生土则土相,木生火则木休,水克火则水囚,火克金则金死。六月土旺,土生金则金相,火生土则火休,木克土则木囚,土克水则水死。所以,在这个夏火旺火的季节,五行其他四个元素与这个火旺的相互关系,我们需要把握住,然后再转换成五臟之间的变换关系,来权衡我们该如何进行自我调节。

坐功:每日丑、寅时,双拳踞地,返首向肩引,作虎视,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即:每天1~5时之间,盘坐,双手握拳拄在腿前,两臂伸直与肩同宽,两拳眼相对,身体重心前移,上体前俯,扭项转头向左右上方虎视。重心后移,头转向前;重心再前移,头转向右,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左右各做十五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主治:头项胸背风毒、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膈满、臑臂痛、掌中热、脐上或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欠、淹泄、皮肤痛,及健忘、愁欲哭、洒淅寒热。

(三)大暑口识养生

大暑时节高温闷热,湿气充斥,故易挟湿。暑湿之气乘虚而入,最易使人心气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会引发苦夏、中暑等病。因此,大暑饮食养生宜以清为补,宜补气清暑,宜健脾养胃,宜药粥进补。宜食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苦荞麦等,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解热祛暑消除疲劳。

大暑民俗文化

(一)浙江祭送大暑船

大暑日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据记载,在清朝同治年间,葭址一带常有疫病流行,尤其是在大暑节气会更加厉害。当地的民众便时常祈求赐福,希望能够祛病消灾。古人对这一祈福祭祀活动极为重视,就连“大暑船”的制造,也完全按照古时三桅帆船的尺寸缩小比例后建造,一般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船内载有各种感恩的祭品。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参与祈福感恩的人群,这样热热闹闹一直将“大暑船”运送至码头。随后,这艘满载美好愿望的“大暑船”会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自然沉浮漂流,以此仪式来祝福五谷丰登,人们生活平安康宁。

(二)祭虫王

农历六月二十五,是北方一些地区的农民“祭虫王“”的日子,人们焚香顶礼祭祀,祈求避免虫灾。因为此时草木疯长,虫鸣螽跃。各种虫类趁秋寒未到,恣意繁殖,一片欢鸣,容易酿成虫害。这一天,人们到虫王庙拜祭,祈求虫王爷不生虫灾,让庄稼有个好收成;留在家的人,则要翻箱倒柜,晾晒衣物,以防虫蛀。故大暑日祭祀虫王,祈求减少虫害就逐渐形成了风俗。

6407.webp.jpg

(三)吃烧仙草

广东有大暑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是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来食用,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非常好的消暑甜品,它本身也可入药,是重要的药食同源的植物资源。此仙草有很好的保健预防效果,能帮助提高免疫力,降低人体疾病的发生。民谚云:“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烧仙草还是台湾著名的小吃之一,有冷、热两种吃法,但孕妇忌吃。它同时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因此备受老百姓喜爱。

(四)吃荔枝

在福建某些地方讲究吃荔枝“过大暑”。民间传说大暑这一天吃荔枝,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所以,大暑日,荔枝价格再高,市民也会争先购买,就是为了把握这个天时,以获得健康。

 

节选自熊春锦先生著《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和《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ISBN分别为:978-7-5117-2908-8和978-7-5117-3001-5。如有转载,请保持图片与文字内容原样,勿擅自编辑,并须注明书名、作者与出版社。

 


回复